企業在實施ERP,EAM等管理軟件時為什么會失敗?
企業在實施ERP,EAM等管理軟件時,導致失敗的根本原因是:產品不專業、軟件不好用、后續費用不斷。
一、產品不專業
不少軟件公司在售前階段,安排的行業顧問人員很專業,產品的介紹資料也非常的全面,各種問題分析和解決方案一應俱全。
可是一旦到了軟件實施上線了,企業用起來才發現和當初介紹的相差甚遠,使用時各個環節和公司對接不上。
發生這種問題,是軟件公司的產品研發和顧問人員沒有站在同一條線,顧問人員專門配合銷售軟件去了,研發團隊又不了解企業的真正需求,開發出來的產品自然會死板、還不靈活。
市面上的企業軟件如ERP、進銷存等各類管理系統,大多是以銷售為導向,竭盡全力先接觸到客戶,然后客戶需要什么,就把PPT改成什么,特別是中大型企業,形式化嚴重,樂于找各家軟件廠商開會討論。
二、軟件不好用
軟件不好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操作復雜、軟件不靈活。
1. 操作復雜
軟件的界面布局雜亂,放一堆的按鈕,讓使用人員無從下手。有些軟件廠商的做法更惡劣的是,PPT上的界面很漂亮,實際的軟件界面卻是另一個模樣。
軟件中缺少相應的提示信息。對于第一次使用管理軟件的企業,習慣了Excel的操作,如果軟件的界面反差太大,操作時又沒有足夠的提示信息,基層員工就很難上手使用。
所以企業在購買管理軟件時,拍板的人不能覺得軟件廠商態度不錯、或者廠商離得近等因素就買下來,基層員工的反饋也非常重要,畢竟日常的操作都是由基層員工在處理。
2. 軟件不靈活
任何一個軟件廠商不可能了解每個企業的完整需求,就算企業前期提出的需求再具體,行業顧問對企業的情況掌握再深入,都無法保障軟件上線后,企業的使用就會順利進行。
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軟件產品的靈活性,可以在企業使用的過程中,遇到問題時可以立即調整。
很可惜的是,企業軟件的行業現狀是,大部分的企業管理軟件都不具備這個特性,因為這是能夠給軟件廠商創收最大的一環。
三、后續費用不斷
如果企業購買的軟件不夠靈活,當需要對軟件進行調整時,軟件廠商就開始收取高額的定制服務費用,甚至是在銷售訂單中增加一個客戶單號這樣簡單的要求,都可能要支付好幾千的定制費用。
有些廠商的軟件還涉及定制開發,定制開發的風險更大,一是定制開發需要較長的開發周期,不是一二天就能用得上,二是定制開發的功能的穩定性,企業要求的時間越短,軟件廠商就越敢時間,產出的不良率就越高,開發的周期越長,定制費用就越高,還得不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