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傳統行業的資產管理需求日益增長,尤其是大型企業資產管理需求日漸明顯。但說起EAM,并不廣為人知,然而隨著經濟快速的發展,它卻可以為企業帶來意想不到的價值。但很多企業在實現管理信息化來選擇系統時,感到迷惑,應該先上ERP再上EAM還是直接上EAM系統呢?
早在1980年,我國企業開始引入ERP(企業資源計劃)系統,到2000年,我國已經累計在ERP上投入了巨額資金,然而完全成功的案例卻并不多。
甚至一些企業上了ERP系統后,其“設備”的管理水平反倒有所下降,原因是ERP系統是對整個供應鏈資源進行管理的“資源計劃管理系統”,是以財務為核心的一套管理系統,雖然在ERP套件里也包含了資產管理部分,但對于對資產設備管理要求高的企業,比如電力等資產密集型企業來講,根本就做不到對具體設備進行全面規范的管理,有很多與現金流無關、但又必須做的維修、檢測等部分,無法納入到ERP這個平臺上。
所以,業內專家表示,對于資產管理要求高的企業來說,ERP的效能已經發揮到了極限,面對先進而又越來越昂貴的大型設備,其維護、維修和配件成為了企業巨大的開銷,企業在利用ERP來體現成本外,如何保證成本無損就是EAM的任務了。
EAM(企業資產管理系統)是一種計算機化的資產管理和維護系統,它能夠幫助企業從有形資產上獲得更佳業績的信息管理,使企業擺脫由于對資產設備管理所帶來的“臃腫”與“遲緩”。打個比方,一個肥胖的人通過減掉脂肪達到瘦身,走起路來一定備感輕松,一個企業同樣也可以通過EAM系統來幫助設備的維修等資產管理“塑身”。
北京海頓新科技術有限公司首席顧問馮丙強說,“很多已經引入ERP系統的流程性企業,之所以又迫切的要上EAM系統,正是因為EAM和ERP所關注的方面不同。
EAM關注企業維修與備件管理,而與這兩項內容相關的很多工作,比如機器設備的年檢、潤滑、個別行業對管道的檢查等工作是與現金流無關的,在這種情況下,以財務為核心的ERP系統是無法覆蓋所有的資產管理環節的,所以上EAM系統是非常必要的。”
雖然EAM系統涉及設備的前期選型和采購、庫存以及后期的設備管理考核等方面,與ERP有融合的部分,但ERP和EAM適合的客戶類型不同。EAM系統非常適用于資金和技術密集型的電力、電信、石化等大型企業,因為,現代企業管理越來越強調利用有形資產來生產出優質商品和提供優質服務的能力。
對資產管理要求高的企業就該直接引入以設備維修和備件管理為首要關注點的EAM系統嗎?比如像煤礦、港口等行業用戶如果先部署了EAM之后,是否就不用再上ERP呢?也不盡然。Infor公司技術授權部業務咨詢經理鄒勇給出的觀點是,不同行業中的每個企業要以自己的實際情況為出發點,因地制宜,只選適合自己行業特點管理系統。
而做出選擇的主要理由是看企業要在哪條線上來獲得更多的利潤,如果是以財務為核心,側重資源流通與計劃的企業,其實是沒有必要選擇EAM。但如果是流程性行業的企業,偏重設備的管理,則EAM是首選。他還補充道:“雖然有人認為EAM與ERP在走向融合,但好比一所綜合醫院,雖然科室齊全,醫療水平也不低,但畢竟不如專科醫院專業。”
對于企業是選擇國外廠商的EAM系統好還是國內廠商開發的系統好時,海頓公司的馮丙強建議,“如果企業本身就是可復制模式類型,比如電力行業,本身行業標準就很強,而國外廠商已經開發了,比較規范的EAM系統,選擇拿來主義也未嘗不可,電力、鋼鐵等能源企業就選用了CA公司和MRO公司的產品。但以研發為主的企業就需要找到與自己適合的軟件廠商合作,在這一點上,國內廠商還是具有自己的優勢的。”
EAM的含金量
EAM帶給企業的將是“效益和安全”。
首先,EAM將帶給企業的最大好處在于,科學地規范了企業設備的管理,讓單靠“人腦”的管理,轉化為“電腦”管理。EAM的核心理念所在就是根據大量歷史遺留和后期積累的數據信息,在統計和分析的基礎上對設備進行管理。設備運轉的時間越長,數據越多,規律性的東西也就越多,提供的有效信息就越多,可以說EAM是一個越用越準確的系統。引入EAM后,企業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維修過剩或者維修缺乏的現象。
馮丙強告訴記者,“吉林石化在上EAM系統以前,每兩年就需要大修一次,每次需要費用5億多元人民幣,而同樣規模的企業,在韓國起碼要4~5年才大修一次。由此可見,由于我國企業設備管理的程度不夠,花在設備維修上的費用就是國外企業的2~3倍。我國企業主要是在主觀的判斷等基礎上相對頻繁地加高維修費用,否則就怕出現問題,于是造成了相對的維修過剩。
當然由于對設備運轉情況掌握的不夠規范與精確,有時候還會造成維修缺乏,給企業安全生產造成隱患。比如應該2年進行的一次設備維修,結果由于遇到突然斷電或者其他特殊情況,設備會提前發生故障,企業將受到很大的損失。”
EAM體現了以預防性維護為主,強化成本核算的管理思想,設備資產占公司總資產的50%以上或公司的生產設備達到數千萬元的數量級時,就需要引入EAM系統了,由于在最大限度上避免了維修過剩或者維修缺乏,企業隨之將獲得更高的資產回報和實現更安全可靠的生產環境。
Infor公司EAM在中國區銷售總監劉劍介紹了EAM將為企業帶來的效益的評級標準:
企業使用EAM系統后 提高幅度
提高設備有效工作時間 10%~20%
降低設備及配件庫存 10%~25%
減少(維修)停機時間 10%~20%
提高機器使用效率 20%~30%
劉劍明同時介紹說,數據表明,EAM通過對資產管理的事前計劃,事中處理和事后分析評價,讓企業資產管理標準化、量化,這樣使得資產的管理更清晰。雖然不同企業具有不同的管理模式,但EAM是絕對可以讓企業實現安全、健康的可持續性發展的目標,真正地做到節能。
此外,劉劍明還介紹道:與ERP系統相比,EAM涉及部門少、牽涉流程簡單、投資規模一般為ERP的1/5到1/10,實施周期短、回報快,是企業信息化的一條有效而便捷的途徑。如果企業擁有了一個完整的EAM系統,就可以通過長期的實踐為企業提供一個“故障經驗庫”,企業就不會擔心由于人才流失所造成的相應損失,同時對新來人員的培養也是有極大的幫助作用。
實施應注意的問題
雖然EMA在大型資產密集型企業中得到成功的應用,但是不是所有對資產管理有高要求的企業都要急著引進一套EAM系統,來加快自己信息化的腳步呢?同時,EAM是一種新的資產管理模式,是先進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但在實際的推廣應用中,若其應用深度和廣度不到位,不但會效果不顯著,甚至會成為企業的“累贅”。
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必須深刻認識“又好又快”發展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所謂“又好又快”,就是“好”字在前,然后才“快”。企業在實現信息化管理的同時,也要先做到適度、合適,這才是好的基礎。所以,在實施EAM時應注意以下兩點:
首先,企業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最適合的軟件系統。馮丙強介紹了北京排水集團的經驗,北排在上EAM系統之前,進行了很長時間的選型分析,這個選擇過終程是最終系統利用好與壞的最大前提,也是一個企業與廠商之間磨合的過程,只有磨合好了,企業才會“量體裁衣”,上一套最適合自己特點的、并能發揮其效能的軟件系統。
其次,實施EAM是企業資產管理全方位的變革。EAM不僅僅是一套系統,它更是一種管理思想的體現,是一個基礎工程。計算機系統畢竟是由人來操作的,因此這就需要制訂相關的管理制度,端正所有操作人員的態度,嚴格要求操作人員按照要求認真地進行操作。
北京排水集團在上EAM系統之前,各種領導會議就召開了上百次,同時規定了鐵的紀律,做好管理的基礎工作,這是任何再好的應用軟件和軟件供應商都無法提供的。
Infor公司EAM中國區銷售總監劉劍明也給出同樣的建議,也許上了EAM系統可能會給某些員工增加必要的工作量,但企業一定給員工灌輸一種全局思想,不要因為個別操作人員的偷懶而導致整個系統效能的下降或者失效。
因為EAM系統的使用是一個循環上升的過程,最初得到利益的也許只是資產的擁有者,但慢慢地,效益就會顯露。企業的領導一定要處理好與下層員工之間的“利益沖突”。
只有做到思想上的統一、紀律上的嚴格,才能真正地讓EAM系統實現其規范資產管理,提升資產回報率的價值。這也是企業避免高資金引入系統后“騎虎難下”尷尬局面的關鍵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