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與不斷繁榮,國內生產制造業也開始邁入智能信息化階段,從某種意義上助推了我國生產制造業的進一步成熟與發展。但與此同時,也暴漏出來諸多問題。比如發展模式過于單一,過多地依靠高能耗來拉動產業的發展;生產設備過于老舊,生產效率較低以及機電設備維護管理不善,導致生產成本加大等等。本文就以機電設備管理為主題,來簡單闡述在現階段機電設備在日常使用與維護管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解決策略。
一、機電設備維護與管理中暴露出的問題
站在筆者的角度講,目前大部分企業在對機電設備日常使用、維護以及管理過程中存在部分問題,而這些問題如果處理不善,很容易造成機電設備運行損壞。
1.機電設備未及時維修。
絕大多數企業運營過程中都沒有認識到機電設備維修的意義以及重要性,這就導致企業對于部分機電設備維修較為滯后,定期檢測與維修也成為擺設。只有當機電設備出現嚴重故障或者重大問題導致無法正常使用、正常生產時,才會進行檢修,這不僅對企業生產與運營造成較大負面影響,縮短了設備運轉周期,同時也大大增加了企業運行成本,給企業帶來一定的經濟損失。
2.機電設備無法及時保養。
眾所周知,企業生產過程中,機電設備通常都會處于一種長時間高速運轉的狀態,這就對機電設備的保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定時定期進行檢測,還要做好后續的清洗、配件更換、潤滑等保養工作,但由于很多企業主觀性地認為過多的保養工作會導致企業運轉成本增加,并加重工人負擔,所以會有選擇性的減少或者忽略機電設備的保養工作。
3.機電設備無法及時防護。
腐蝕性強、溫度較高、粉塵大已經逐漸成為生產制造業企業工作環境惡劣的典型特點。如果機電設備運行過程中無法做好防水、防銹以及防塵工作,勢必會導致機電設備在運行過程中受到損害。
4.機電設備無法正確安裝。
現階段,絕大多數企業在生產過程中都無法完全做到機電設備的正確安裝,掛靠現象非常嚴重。再加上相應的管理部門監督管理不到位,很容易造成機電設備的實際安裝造價超過預期成本。
二、機電設備日常維護與管理的策略與措施
1.完善日常管理制度,形成制度化管理。
從筆者角度出發,企業應按照相關機電設備管理的具體管理辦法以及條例規定,結合企業自身的生產實踐活動來不斷地完善、改進機電設備的使用、檢測、維修、管理等工作崗位制度。同時,企業應該有針對性安排專人對機電設備的日常檢測、維修與管理進行考核,以確保管理與維修工作的有效性。此外,機電設備的日常維護與管理應形成科學、有效的更新計劃。由于當前很多生產企業存在機電設備過度使用現象,既增大了設備負荷量,也對企業的安全生產造成負面影響。所以企業應該在確保其正常生產、運行的前提之下,應加大對電氣設備的精細管理。最后,企業應該嚴格落實科學、合理的定期檢修計劃,保證機電設備的檢測質量,并在降低機電設備故障率的基礎之上增強企業生產的安全性。
2.提高專業人員素質。
設備維護以及管理制度的制定,都應從專業的角度出發,這就要求相關的工作人員都應具備更高的專業素質,所以這就從某種程度上對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有了更高的要求。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應以“安全生產”為第一要務,通過不斷完善、不斷創新讓機電設備在日常生產管理過程中取得最大的效益。
3.做好技術改造工作。
企業要想進一步擴大生產,不斷提高自身經濟效益,就勢必要對機電設備進行相應的改造和升級。現階段,先進、現代的機電設備是保證企業正常運行的前提,也是企業增強市場競爭力的有利保障。所以這就要求企業在日常管理過程中應做好對機電設備的技術改造工作,切實落實好機電設備的維修與管理,真正意義上使機電設備能夠長期、穩定有效運行。
4.完善檢測、維修體系。
在這個環節中,機電設備需始終堅持標準化,并在更新、替換配件過程中把好質量關。此外,機電設備存庫之前應做好相應的驗收工作,確定其符合一定生產要求之后才能入庫、使用。在設備維修及檢測過程中,還要做好檢修報告,規劃標準檢修規范及檢修安全措施。
總結
現階段,隨著社會經濟的快步發展,智能化、信息化建設儼然成為了各行各業的前進方向及特殊任務,機電設備也不例外。所以,這就要求企業應在生產與管理過程中切實做好機電設備的檢測與維修工作,盡可能在降低生產成本的基礎之上提高企業生產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