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業里,用于度量設備管理好壞的指標很多。例如設備的完好率,設備的可用率,設備綜合效率,設備完全有效生產率,設備故障率,平均故障間隔期,平均修理時間,設備備件庫存周轉率,備件資金率,維修費用率,檢修質量一次合格率,返修率等等。不同的指標用于度量不同的管理方向。
設備管理的指標評價
在這些指標里用得最多,但其對管理的促進作用有限。
所謂的完好率,是在檢查期間,完好設備與設備總臺數的比例(設備完好率=完好設備數/設備總數)很多工廠的指標可以達到95%以上。理由很簡單,在檢查的那一刻,如果設備是運轉的,沒出故障,就算是完好的,于是這個指標就很好看。很好看就意味著沒有多少可提升的空間了,就意味著沒有什么可改善的了,也就意味著很難進步了。為此,不少企業提出對此指標的定義進行改造,例如提出每月8日,18日,28日檢查三次,取其完好率的平均值作為本月的完好率。這當然比檢查一次要好,但仍然是點狀反映出的完好率。后來有人提出以完好的臺時數比上日歷工作臺時數,完好臺時數等于日歷工作臺時減去故障及其修理的總臺時數。這個指標要真實多。當然又遇到統計的工作量增加和統計的真實性,遇到預防性維修臺時是否扣除的爭論。完好率這一指標是否有效反映設備管理狀況,這要看如何應用,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這個指標容易混淆,存在兩種定義:
1.如果是故障頻率則是故障次數與設備實際開動臺時的比值(故障頻率=故障停機次數/設備實際開動臺數);
2.如果是故障停機率,則是故障停機臺時與設備實際開動臺時加上故障停機臺時的比值(故障停機率=故障停機臺時/(設備實際開動臺時+故障停機臺時))
顯然,故障停機率比較能夠真實的反映設備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