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僧曰:“人錯”
一僧曰:“方法錯”
禪師曰:“是標準錯”
01
紙上談兵,缺乏可操作性
狀況:領導布置了完成“作業指導書”,不做現場調研,按照格式想當然寫完,屬于紙上談兵,可操作性差。
危害:寫好的作業指導書可能還沒有人家員工實際操作的好,導致“井水不犯河水”狀況發生,你寫你的作業指導書,我做我的作業,好似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
對策:員工是不落筆的簽署者,只有員工認可后,才正式頒布作業標準。
02
文字打天下,缺乏可視化
狀況:通篇只有文字,缺乏圖解的可視化。
危害:員工不愿看,或者看起來不容易懂。
對策:制定標準化格式時,將作業圖解作為必須完成的模塊。
03
啰里啰嗦,缺乏簡易化
狀況:作業指導書,猶如翻書一般,過于復雜,過于啰嗦。
危害:作業指導書無法掛于現場,常常躺在抽屜內睡覺。
對策:①將作業指導書設定為A3或A4大小,一頁紙,經塑封后,方便掛于現場,給員工作參考。
②還有一種狀況,作業(工藝)確實很復雜,可以一份專業版描述詳細,可放于文件柜中,遇到爭議時,拿出來參考。而制作一份簡易版供員工日常作業參考用。
04
參數有錯,缺乏精確性
狀況:事實上,作業指導書與工藝卡、質量控制計劃等文件應相互呼應的。但實際檢查中,會發現文件描述的參數有不一致之處。也就是說,必定有文件參數是錯誤的。除此之外,經常會發現,文件之間的要求不一致現象。
危害:削弱了標準的嚴謹性,有時可能會導致誤操作。
對策:對某一文件進行更新時,關聯文件需要同時更新。
05
文件長期不更新
狀況:現場作業文件都是好幾年前制作的,從未更新過。
危害:長期不更新的文件使得文件實用性大打折扣,因為,事實上,工藝技術水平等各種要素不斷在變化,文件不需要更新的情況幾乎不存在。
對策:每年定期對文件做一次“實用性”審核,及時更新需更新文件。
06
忽視員工的意見
狀況:這種現象也是比較普遍。作業指導書就算經過精心編寫,上線后,員工依然可能會發現有不當之處。這時,員工提出意見后,文件編寫者漠視了這些意見。
危害:對員工積極性是巨大的打擊。導致員工以后再也不愿提出自己的意見,因為他們認為,提出也是白提。
對策:漠視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更新文件需要審批,過程較為麻煩。可以采用“臨時工程變更”的形式,來覆蓋作業指導書的“bug”,這樣的過程比較簡潔。
07
缺乏系統性優化
狀況:有人認為,經過細致的現場調研或觀察,那么這樣的文件就是經過優化了。事實不然,現場調研觀察是必須的。但是,還有一些專門的“工具”需要用在作業標準化上。
危害:標準化價值未充分體現出來。
對策:對文件編寫者進行培訓,包括“七大浪費知識、作業動作優化知識、防呆知識以及生產線平衡知識”,這些工具對作業標準進行優化都起著非常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