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倉儲管理與傳統的倉儲管理相比,更加注重倉儲的時效性,是一種動態的管理,重視商品在揀貨出庫時的數量位置變化,從而配合其他倉儲作業。儲位管理就是利用儲位來使商品處于“被保管狀態”并且能夠明確顯示所儲存的位置,同時當商品的位置發生變化時能夠準確記錄,使管理者能夠隨時掌握商品的數量、位置,以及去向。
儲位管理的對象
儲位管理的對象,分為保管商品和非保管商品兩部分。
保管商品是指在倉庫的儲存區域中的保管商品,由于它對作業、儲放搬運、揀貨等方面有特殊要求,使得其在保管時會有很多種的保管形態出現,例如托盤、箱、散貨或其它方式,這些雖然在保管單位上有很大差異,但都必須用儲位管理的方式加以管理。
a、包裝材料。包裝材料就是一些標簽、包裝紙等包裝材料。由于現在商業企業促銷、特賣及贈品等活動的增加,使得倉庫的貼標、重新包裝、組合包裝等流通加工比例增加,對于包裝材料的需求就愈大,就必須對這些材料加以管理,如果管理不善,欠缺情況發生,影響到整個作業的進行。
b、輔助材料。輔助材料就是一些托盤、箱、容器等搬運器具。目前由于流通器具的標準化,使得倉庫對這些輔助材料的需求愈來愈大,依賴也愈來愈重。為了不影響商品的搬運,就必須對這些輔助材料進行管理,制訂了專門的管理辦法。
c、回收材料。回收材料就是經補貨或揀貨作業拆箱后剩下的空紙箱。雖然這些空紙箱都可回收利用,但是這些紙箱形狀不同,大小不一,若不保管起來,很容易造成混亂,而影響其它作業,就必須劃分一些特定儲位來對這些回收材料進行管理。
儲位管理的原則
儲位管理與其他管理一樣,其管理方法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其基本原則有以下三個:
一、儲位明確標識
先將儲存區域詳細劃分,并加以編號,讓每一種預備存儲的商品都有位置可以存放。此位置必須是很明確的,而且經過儲位編碼的,不可以是邊界含糊不清的位置,例如走道、樓上、角落、或某商品旁等。需要指出的是倉庫的過道不能當成儲位來使用,雖然短時間會得到一些方便,但會影響商品的進出,違背了儲位管理的基本原則。
二、商品定位有數
依據商品保管方式,應該為每種商品確定合適的儲存單位、儲存策略、分配規則,以及其它儲存商品要考慮的因素,把貨品有效的配置在先前所規劃的儲位上,例如是冷藏的商品就該放冷藏庫,流通速度快的商品就該放置在靠近出口處等。
三、變動更新及時
當商品被有效地配置在規劃好的儲位上之后,接下來的工作就是儲位的維護,也就是說商品不管是因揀貨取出、或是商品被淘汰,或是受其它作業的影響,使得商品的位置或數量發生了改變時,就必須及時地把變動情形加以記錄,以使記錄與實物數量能夠完全吻合,如此才能進行管理。由于此項變動登錄工作非常繁瑣,倉庫管理人員在繁忙的工作中會產生惰性,使得這個原則是進行儲位管理中最困難的部份,也是目前各倉庫儲位管理作業成敗的關鍵所在。
儲位管理的方法與步驟
儲位管理基本方法就是對儲位管理的原則的靈活運用,具體方法步驟如下:
(1)、先了解儲位管理的原則,接著應用這些原則來判別自己商品儲放需求。
(2)、對儲放空間進行規劃配置,空間規劃配置的同時選擇儲放設備及搬運設備。
(3)、對這些保管區域與設備進行儲位編碼和商品編號。
(4)、儲位編碼與商品編號完成后,選擇用什么分配方式把商品分配到所編好碼的儲位上,可選擇人工分配、計算機輔助分配、計算機全自動分配的方法進行分配。
(5)、商品分配到儲位上后,要對儲位進行維護。
以上就是儲位管理的進行步驟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