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備是企業獲取市場的重要物質資源與保障, 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之一。
設備如何進行管理、采用什么樣的設備管理模式也成為企業一直關注的話題,設備管理如何適應環境的變化,更好地為企業競爭力及經濟效益服務?
目前市場競爭的主體多數采取盡快縮短產品交貨期,以低價格高質量贏得市場的方式。對于我們企業的管理者而言,降低運維費用,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從技術上進行創新,管理上實現企業或企業設備及設備管理資源的有效集成是企業的管理者始終關心的話題。
為了適應時代發展,提高設備管理效率和水平,增加企業市場競力和經濟效益,設備管理出現了幾個新的特征:
先進的設備使得企業的設備操作人員不斷減少,而維修任務和維修人員的比重不斷增加;操作的技術含量逐漸下降,而維修的技術含量不斷上升,先進的設備需要先進的維修技術,更需要先進的管理模式。
一方面要求設備具有更高的可靠性、維修性及自診斷性;另一方面,要求有好的售后服務和社會化維修力量 ,減輕企業設備維修的負擔。
伴隨著生產過程的選擇、過程的規劃及設備的選擇,除對設備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外,同時必須充分利用現有企業及企業設備資源,通過更新改造、結構調整、優化配置等以低費用高速度實現不同種類產品間的轉換生產。
技術發展的趨勢,從企業戰略、產品開發等方面制定自身的發展戰略:如新一代設備的性能、壽命周期及費用的預測分析 ,設備更新改造的規劃、企業設備管理及維修策略等。
今天筆者從設備管理模式方面和大家一起來探討下現行設備管理模式的分析比較,因筆者水平有限,如有問題或者大家有更好的建議,歡迎留言一起探討!
目前國際上有代表性的設備管理模式為 :
它 是 以 產 品 、系 統 、計 劃 、設備等所有資源為對象 ,追求壽命周期費用最經濟,應用于各種資源的整個周期過程,包括系統管理、系統設計與開發 、生產支援及流通過程的管理與服務。
它是以有形資產即設備的使用壽命為研究對象,強調發揮設備使用壽命各階段機能的作用,以提高設備效率,使其壽命費用最經濟。
它是對生產維修和設備綜合工程學的發展,建立以設備使用壽命為對象的生產維修系統,要求凡涉及到設備使用壽命全過程的所有部門以及這些部門的有關人員包括最高領導層和第一線工人都要參加到TPM體系中來,旨在通過提高人員的素質和設備的性能來提升企業的素質,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設備綜合效率 ,實現企業的最佳經濟效益。
以上三種典型的設備管理模式的目標是一致的,都是追求系統的壽命周期費用最經濟 。但后勤學的范圍最為廣泛 ,它是從設備制造單位的立場出發 ,主動地保證用戶得到全部、有效和經濟的后勤支援 ,以謀求降低產品、系統 、計劃的壽命周期費用;綜合工程學除涉及設備用戶外,還涉及到設備設計制造部門,而全員生產維修主要針對設備用戶前二者側重管理理論的研究;后者主要是一 種管理制度和方法,側重企業內部的以生產維修為主體的微觀管理。
我國在前蘇聯的計劃預防修理制的基礎上,吸收了后勤學、綜合工程學和全員生產維修的理論和方法,提出了設備綜合管理的思想,即對設備使用壽命的全過程,從技術、經濟和組織等方面進行綜合研究和管理,以提高設備綜合效率和追求設備全壽命周期費用的經濟性為目標,從而為提高企業經濟效益服務。
設備綜合管理是對企業傳統管理的重大挑戰與突破,對加快實現企業設備管理現代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這一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產物尚無完整的體系和統一實施的模式,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缺乏準確定位。大而全、小而全的組織模式機構交叉重疊 ,職能主體模糊 ,設備綜合管理思想難以得到落實,其目標也難以實現。
設備管理總的發展趨勢是向設備管理的現代化方向發展 ,即:
這一全局性的發展,對我國企業的設備管理提出了更高的目標和要求,同時也帶來了機遇與挑戰。在現今企業轉換經營機制 、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形勢下 ,機構在改革 ,人員在減少 ,要求在提高,克服困難與迎接挑戰的重要工作之一,是使用現代化的管理工具與技術手段 ,增強自身的管理實力與水平。因此,建立設備集成化管理體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社會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