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精益時,尤其是剛入門時,一個總讓人想明白又難以明白的問題就是:精益與IE到底是什么關系?這個問題在網上、QQ群里總是不時出現,還總引起熱烈的討論。有人說精益與IE沒有關系;有人認為精益就是IE的新發展;有人認為IE包含了精益;有人認為精益大于IE;也有人認為IE等同精益,都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質量。這種討論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結果不甚了了。誠然,IE與精益到底有啥差別對實質開展工作沒啥影響,有實際效果就行(管他是IE的效果還是精益的效果呢)。不過,既然走入精益這一行,大家又對這個問題這么有興趣,那就不妨閑聊一聊。
一、IE是什么?
鑒于IE早已經登上了高校的“大雅之堂”,大師級人物對它的研究著作也汗牛充棟,個人再對它解讀真是難忘其背,更是談不上研究。因此,此處內容只引述《基礎工業工程》。
1.1 IE的起源
“一般認為泰勒和吉爾布雷斯是IE的開山鼻祖”,“通過他們觀察工人的作業方式,需找效率最高的作業方法,并且設定標準時間進行效率評估。結果不僅生產效率得以提高,工人的收入也得以增加,從而開創了工業工程研究的先河?!?
1.2 IE的內涵
“IE是實踐性很強的應用學科”,“IE的核心是降低成本、提高質量和生產率”,“作為一門應用性工程技術學科,工業工程強調綜合地提高生產率,降低生產成本,保證產品質量,從而使系統處于最佳運行狀態而獲得巨大整體效益”。
1.3 IE的發展歷史
IE發展史如下所示。簡單來說(注意:此處是個人體會),就是把后來新出現的、跟它沾得上關系的理論/方法,統統收歸門下,幾乎成了一個無所不含、無所不能的巨無霸。
二、精益生產是什么?
2.1 精益生產內涵
要定義什么是精益生產,真是一個難題。翻遍了手頭有的各種資料,發現對“精益生產”的定義也是因人而異。或許對企業來說,定義不重要,落地才是關鍵。大野耐一說“豐田生產方式,就是能夠多品種、小批量而又便宜地制造的方法”,“是一個制造系統”,“基本思想是徹底杜絕無效勞動和浪費”。《精益術語匯編》中定義,“一種管理產品開發、生產運作、供應商以及客戶關系的整個業務的方法,強調以更少的人力、更少的空間、更少的投資和更短的時間,生產符合顧客需求的高質量產品”。
2.2 精益生產起源
豐田生產方式由日本豐田公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首創,大野耐一是其主要創立者?!熬嫔a”這個術語由MIT的一位研究院根據豐田生產方式而提出。精益生產是相對于大批量生產的弊端以及市場多樣化需求的發展而發明的一種管理方式。
三、IE與精益是什么關系?
要想研究兩者什么關系,就不得不各自尋根問祖,找族譜是個不錯的方式。
首先,說說IE。IE來源于泰勒的科學管理??茖W管理發明于19世紀末期,是一個創時代的發明,意味著管理從此由經驗主義走向了科學主義(也即是量化)。這意味著,后來的管理思想/方法,都或多或少地從科學管理的土壤中汲取了養分,從而長成了參天大樹。而作為20世紀50年代才出生的精益生產,基因里更是含有IE。
其次,說說精益。談精益生產,就不得不談大批量生產、談手工制造。最早的生產方式是手工制造,產量低、周期長。為解決這個問題,福特創造性地發明了標準零件、流水化組裝,大批量生產方式由此確立,但問題是品種少、庫存多。為此,大野耐一發明了豐田生產方式,實行多品種少批量、少庫存生產。在發明豐田生產方式時,借鑒了許多管理理念,如TPM、TQC、戴明原則,也包括福特的標準化、流水化等。
由此,IE與精益的關系可分析如下:
1.IE為精益所用,但不因精益而生。這是因為,精益生產也是整個科學管理史的一部分,IE的科學分析方法/工具也必然為精益生產所用,否則精益生產就不科學了。IE具有廣泛的通用性,各行各業都有應用,但這種通用性是來自于它的客觀性——不因人而異、不因時而變,而這種客觀性就恰恰表現為它的工具性——誰都可以拿來使用,用法都一樣。舉個簡單的栗子,手工制造可以應用IE,大批量制造也可以用到IE,精益生產還可以用到IE,但絕沒IE只能用于精益的道理。
2. 精益發展了IE,但不為IE所生。看看IE的發展史就知道,IE從來就是因海納百川而發展了自己——運籌學、組織學、統計分析、信息技術、系統工程等都有涉足,使得IE越來越潮流、越來越豐富。但是,請注意這里的因果關系:不是因為研究IE就研究出了運籌學,不是因為研究IE就研究出了系統方法。同樣道理,福特不是因為研究IE就研究出大批量生產方式,大野耐一也不是因為研究IE就研究出精益生產方式。恰恰相反,因為有了大批量制造才有了IE的產線平衡研究、經濟批量的計算,而線平衡和經濟批量的研究促進了大批量制造發展;因為有了精益生產才有了IE的目視管理、單元化布局、產品別布局等(這時經濟批量就被鄙視了)。
總之,IE作為一個科學管理工具,是現代任何管理思想/方式(精益生產方式)成功必不可少的一個工具。但它也只是一個工具,不能憑空生一個管理思想。而只有具有創造性的管理人,根據市場變化而靈活組合計劃、流程、人員、質量標準等,才能創造出新的管理方式(比如大批量生產方式、精益生產方式)。關田老師就講“精益是科學、高效、合理的管理思維——徹底消除一切浪費,IE是浪費的定量化和改善的管理技術”。某種程度上講,管理思想/方式(精益)就是做正確的事,IE是正確地做(管理方式確定的)事。至于從范圍大小、時間先后、目的、參與程度等來分析IE與精益的區別,雖然的確有差別但那些只是表象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