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生意,手頭上永遠要有一樣產品,天塌下來你也掙錢的,維修企業往往就是這樣。”
維修企業做大很難,做死也很難。毋庸置疑,維修企業賺錢,但很難值錢,往往做到三五千萬,便已觸碰到發展的天花板。如果無法做大規模,維修企業要引起資本關注,做大做強,無疑是空話,本文從三個方面來分析。
對于關鍵裝備或復雜制造系統,可靠性(維修和維護質量)是保障生產的基礎,是智能制造條件下的有效保障系統。提供高附加值、高可靠性的維修技術與工藝,是獲得制造企業信任的關鍵。
案例:
2021年4月份,包鋼一臺煉鋼轉爐耳軸出現嚴重磨損的情況,嚴重影響企業的正常生產運營,包鋼集團經過多方了解交流,最終通過首鋼集團的介紹選擇采用索雷工業技術進行在線修復。技術工程師團隊經過四十個小時的施工作業,成功將磨損深度達30毫米的180噸煉鋼轉爐耳軸成功修復”。客戶直言,索雷工業為企業當月避免了五個億的停產損失。
對于一般性的常規維修,體現維修性(維修和維護的效率,以及解決問題的廣度)的價值尤為重要。用戶看重的是高性價比和綜合服務能力,快速地響應,多維度的解決能力,依賴于靈活的組織形式和綜合性的服務能力。這常見于制造企業/工業園區周邊的維修服務商,以及個別的維修大包企業(非整體外包,更多是對一類設備或某一項服務提供維護和維修能力)。
筆者不太贊成維修企業盲目地擴大規模,保持20-40人的核心技術團隊是較為穩妥的。將核心放在集成服務能力培育上來,或強化技術研發,開拓增值項目,亦或強化組織管理與團隊薪酬激勵(薪;物質激勵,酬:精神激勵),制定團隊行動規則,挖盡資源能力當作為業績增長的第一步。
以可靠性維修為中心的維修技術企業,通常以核心技術和產品作為關鍵,強化研發和技術攻關是核心要素。這:既包括與科研單位開展的難點攻關,也同時包含對技術應用與實施的工程師團隊對技術、經驗和方案的知識重用和產研體系的構建;既要有熟能生巧的技術能力培育,又要有創新協同的企業精神傳承能力培育。
以維修性為中心的維修服務企業,通常是以常規服務作為切入點,盈利能力較弱,但通過高頻的業務,可以更加了解用戶需求。維修服務企業通過挖掘大修,技改和智能化升級的需求信息,圍繞核心需求和能力匹配,資源整合和技術攻關,可獲得集成能力的構建。
“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這并不是讓維修企業去追風口,而是在產業浪潮中獲得成長機會。無非在于,跟風口,還是造風口兩種情況。
今年中秋節前,筆者前往煙臺東方電子集團參觀:從1958年10月19日,萊陽專區電影廣播修配站啟航,以維修為起點轉向研發和制造設備為中心,成功逆襲為中國能源管理系統解決方案的主要供應商之一,國家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這屬于典型的選對了行業,跟對了風口,且隨著”雙碳“戰略的推進,風口依舊。
能源是個大產業,可惜大多數的維修企業并不具備這個運氣,“能源是張網,而制造企業是無數個圍墻”,圍繞裝備和產線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這便是風口,但風口需要“造”。
制造企業裝備和產線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涉及制造方(裝備制造企業)、服務方(維修企業、智能制造企業、工業互聯網企業)、和使用方(制造企業用戶)的大協同,其中:
其一.制造企業用戶作為總需求,核心在于:能否構建滿足制造企業對高效、可靠、穩定和經濟的產線運營目標,以及激活制造企業設備管理與維修創新活力,承載工業現代服務總承包的角色,釋放和優化維修、技改和升級的需求;
其二.圍繞需求,通過發展維修、技改和循環再制造和備件聯儲聯備兩個中心為載體,搭載各類集成服務業態,如工業機器人集成,修復與再制造、MRO集采集供、全優潤滑等服務業態,形成可參觀、可參考和可復制的工業服務產業風口雛形;
其三.產業化的推動是資本和金融,圍繞制造企業用戶的總承包,使用方聯合體的總集成的一攬子服務模式構建為基礎,以5G、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為中心,結合工業金融創新,解決存量需求現金流與供應鏈回款難問題、增量技改升級需求融資難問題。因此,更好推動工業服務產業分工,賦能裝備服務型制造、制造服務業等主要生產性服務業高質量發展與百萬億+產業風口的高水平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