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質量管理思維會決定品質管理方法、管理制度以及管理結構的建立,其科學與否直接影響到質量的好壞。因此,作為管理者應該通過掌握精益管理方法,努力挖掘自己的思維,力圖使之實習科學管理。
- 2 -
在質量管理理念中,我們認為質量是制造出來的,而不是檢查出來的。因為質量是由制造者掌握的,他們將質量弄好了,產品就沒有質量問題;如果他們將質量弄壞了,并不會因為有了檢查就會變好。這是最簡單的理解,更深一點的意思就是僅靠檢查是控制不了質量的。
但是,對于這句話的理解很多人卻不夠深刻。質量的保證并不在制造者,而在于質量管理,檢查只是質量管理的一部分,是為了保證質量。如果認為質量是由檢查來控制是不對的,但如果認為質量與檢查無關那就更不對了。
- 3 -
要實現質量是制造出來的效果,那需要我們保證通過自己手中的產品質量全部合格,而不只是自己干得合格。這一原則提示,上道工序的產品不合格,如果從我們手中流了過去,我們同樣有責任。我們不但要干好所謂的“自己的活”,還要監督好其他人的活,這樣才能做到全員參與。
對于在生產過程中對產品的檢查工作,有的工廠企業會存在這樣的情況,檢查員查到了不合格的產品,馬上督促責任人將其整修為合格,但并沒有將這個情況記錄于報表中。那其實,這位檢查員認為他的檢查是為了控制產品合格,徹底走入了“質量是靠檢查保證”的誤區。
其實,我們檢查的目的是為了向管理者提供最真實的信息,讓他們去教育、去管理,達到管理好整體質量的目的。這才能體現管理中的1+1>2的原則。如果質量管理中“檢查”之后就沒有其他管理行為了,那是無法保證整體質量的,充其量也只能保證檢查到的產品的質量。
對于出問題之后追究檢查員的責任,最直接的原因并不是他們沒有控制好產品質量,而是他們沒有提供最真實的信息。事實上我們看到的數據與真實情況相差甚遠,原因是檢查員有意識和無意識的行為:
有意識是指本來應該檢查出來的他們卻沒有檢查出來,例如他們提供的胎胚合格率為98%,但后道工序卻發現有50%的胎胚不合格;無意識是指他們的方式不當導致他們無法將問題檢查出來,例如員工看見開始檢查工藝了,自然會認真地干好,這時的情況與不檢查時的情況是有很大區別的。
- 4 -
我們在開展質量管理工作的時候,要明白的是我們監督的不是產品,而是行為。這一點很重要,不合格的產品是不規范行為的必然結果。我們做的不是消滅不合格產品,而是要消滅不規范的行為,這也說明了管理的本質不是出了問題去糾正,而是保證不出問題。
而且不規范行為是一個全面的概念,但產品只是形容質量行為,也就是說,質量管理必須全方位從人的行為著手,而不是簡簡單單地只從質量行為著手。往往有一些質量檢查人員,熱衷于對產品的檢查,卻忽視了對人的行為的控制,要記住:我們只是在無法監控人的行為時,才會用他們行為產生的結果——產品來反映他們的行為。
而且很多情況下我們都難以做到全項檢查,這時我們的思維是:不要再刻意去增加檢查的次數,我們要做的不是確保我們都能檢查到,而是確保員工沒有十足的把握能逃過監督。永遠要記住一點,如果有10000個點,我們抽查50個點與100個點效果是一樣的,因此不要再試圖以增加檢查次數來保證質量,我們要做的不是把50個點變成100個點,而是讓操作工不知道我們要抽查哪50個點。
人有一種思維,因為擔心出問題,而將程序設計得多多的。雖然程序多了,對預防問題有好處,但卻忽視了一點,那就是程序多了,程序偏差的可能性也相應多了。或許,會出現因為程序多而產生其它的問題。當然,程序的繁多肯定是一種浪費。程序在于嚴謹而不在于多。質量管理也如此,并不是程序復雜就好,也不是人多就佳。